大学排名作为评价大学的方式之一,已成为人们了解高等教育信息和大学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对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USNWR)、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四大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发现以下共性特征:
· 学术声誉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占有很高权重。
除了ARWU未设立学术声誉指标以外,其他排名均设立了学术声誉指标,且占有较高权重:QS的“学术声誉”指标权重40%(权重最高的指标);USNWR的“全球研究声誉”和“地区研究声誉”两项指标权重合计25%;THE的“教学声誉”和“学术声誉调查”两项指标权重合计33%。
· 文献引用/高被引论文均被列入指标体系。
四大排名均把文献引用或高被引论文列入指标体系,且权重较高:QS的“师均(文献)引用数”权重20%;USNWR有6项指标涉及文献引用或高被引论文,权重合计50%;THE“论文引用”指标权重30%;ARWU设有“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指标,权重20%。
· 师生比和师均表现占有较高权重。
除了USNWR未设立师生比和师均表现相关指标以外,其他三项排名均设立了相关指标:QS的“师生比”指标权重20%,“师均(文献)引用数”权重20%;THE的“师生比”权重4.5%,“师均论文发表数”权重6%;ARWU的“师均表现”权重10%。
· 国际化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
除了ARWU以外,其他三项排名均将国际化列入指标,且权重较高。QS设有“国际教师比例”(5%)和“国际学生比例”(5%)两项指标;USNWR设有“国际合作”(10%)指标;THE设有“国际化程度”一级指标(7.5%),包含3项二级指标:国际教师比例(2.5%)、国际学生比例(2.5%)、国际合作研究(2.5%)。
虽然不同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侧重,并没有绝对的公正与权威,但其共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流大学的标准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高校可以对标这些共性指标,采取相应举措,在建设一流大学、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促进大学排名的提升:
一、基础性举措
加强大学形象建设,提升学术声誉和海外影响力。学术声誉指标权重较高,高校应高度重视。国外许多大学设立了传播与营销办公室(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and Marketing),负责学校形象规划、建设与推广。声誉的积累具有长期性,提高学校声誉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高校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大学形象建设,如建立国际同行专家资源库,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海外传播,与国际教育媒体加强合作,提升学术声誉和海外影响力。
与重要用人单位保持沟通,提高雇主声誉。各类排名都将雇主满意度或用人单位评价列入指标体系,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用人单位评价一般由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评分。高校可建立重要雇主信息库,与主要用人单位加强沟通,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其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评价反馈,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展性举措:
引导高被引论文产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文献引用和高被引论文被四项排名作为衡量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坚持质量导向,可对高被引论文进行认定和奖励,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高被引论文产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改善师生比和科研成果师均表现。师生比和师均成果被三项排名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并有较高权重。提高师生比强调师资队伍体量扩大,而科研成果师均表现重点在师资队伍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深化教师选聘、考核、激励、发展等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在改善师生比的同时着力提高科研成果师均表现。
三、结构性举措:
加强国际化办学,提高国际师生和学历留学生比例。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持续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外籍专家,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实质性作用。同时,优化留学生结构,提升学历留学生教育的比例和质量。国际化办学优势也将不断转化为学术声誉和海外影响力,对大学排名提升带来积极影响。
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排名机构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而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限的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大学的办学水平。大学对待排名应保持理性态度,不回避,不盲目,在关注排名的同时,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