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建设和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承前启后的一年。日前,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攻坚方案》,明确了下一阶段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攻坚总体方案和核心指标攻坚专项方案。为促进攻坚方案的实施,更好地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特邀各院系、各部门负责人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笔谈。
在动态竞争中保持敏锐的学科发展直觉
——对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
章玉贵
纲举目张,在“双一流”建设的路线图与攻坚方案确定之后,对肩负落实责任的学科点而言,是在有效对标的基础上,形成适配且有挑战性的执行方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孵化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其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有着天然的渊源。某种意义上说,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培育和带动了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事实上,学科自1984年建立以来,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院系合作和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始终坚持专业与外语的相互支持与适度融合,至今已形成颇具上外特色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相关模式。
应用经济学如何围绕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如何把准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发展脉搏,如何在动态竞争中保持敏锐的发展直觉,进而优化学科发展路径,力争实现新的跨越,我对此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学科建设要有效对标,把准国内外发展脉搏
“双一流”建设有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尤其是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打造以及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为代表的核心指标,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概而言之,“双一流”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出一流人才,如何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从国内外领先学科的经验与做法来看,向来极为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对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而言,要求在“供给端”发力: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对接一流的学生队伍;以一流的研究力量发起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基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学科建设中不可能做到在每一个指标上都要实现突破,而应选择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较深厚积累为突破口,着力培养更多适应全球性经济金融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学科一方面加大与巴黎高等商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多伦多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探讨同城共享特色金融课程的共享机制,共同提升上海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结合已有一定实力且不断国际化的研究力量,在中国经济增长、金融改革与发展、投资贸易规则、经济金融统计等方面厚积薄发,以期产出既有国际普适性又不乏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二、人才培养突出特色,重在强化多维培养支撑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味剑走偏锋,赶时髦,搞经不起检验的创新,应冷峻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动态要求,进而构建支撑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前沿性。应用经济学学科在专业设置和二级学科设置方面向来审慎与稳重,但也绝不保守,坚持“立足特色,保持一流”,十分重视专业发展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做到高质量招生、高规格培养与高质量就业。例如,在生源方面,如今1000人的研究生报考规模为优质生源的选拔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基础性条件;在培养方面,尤为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高水平,每年均投入相当经费引进国内外前沿课程;在就业方面,从过去主要培养涉外经济金融人才转变为主要为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和主流经济金融机构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经济金融人才;而这背后的支撑体系是基于对国内外优质师资资源、实践基地资源与学校的多语种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校内联动,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全方位打造适应全球金融竞争与产业变迁的特色金融人才。近年来,学科点学生频频获得全球性或全国性考试或竞赛第一名,就是这一培养模式的成果表现之一。此外,基于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学科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金融气质”: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基础,又要有前瞻性国际视野,还要有浓厚的创富与创新观念,以及无所不在的风险意识和强烈的国家与社会责任感。
三、持续优化教学科研环境,形成指标性成果产出机制
“双一流”建设的内生性动力何在?如何营造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产出一流学术成果的教学科研环境,形成广大师生对建设“一流学科”广泛的行为自觉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及井然有序的产出机制,这是学科攻坚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就应用经济学学科而言,近年来,不仅通过制度建设与机制保障稳定教学科研队伍的发展预期,更通过全英文课程平台、案例中心建设平台、研究中心平台、实验室平台、学术会议平台、学术著作出版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教学科研环境。由此初步形成了指标性成果的产出机制。学科点高水平论著和教学成果奖项不断涌现。尤其是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会议与充分对接市场的高水平讲座,通过对高水平成果激励机制的执行,营造了开放且竞争的教学科研氛围,传导作用十分明显。此外,学科通过多渠道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体系的搭建,参与决策咨询和一系列重大活动,显著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既有紧迫感又须保持定力,努力塑造学科发展独特品格
“双一流”建设不是阶段性的目标安排,也不是简单的经费投入与指标堆砌,而是通过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趋势的精准把握,结合自身特色,形成稳定有序的发展思路,通过机制保障予以贯彻落实,继而形成学科发展的独特品格。这种品格应当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与时代的自我扬弃性。换句话说,“双一流”学科建设既要有十二分的紧迫感又要保持足够的定力,不能建成学科发展的“速生林”,而应充分尊重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经得起沉淀,耐得住寂寞。
正如一所高水平大学离不开“镇校之宝”一样,一个院系或者一个学科都需要构建相应的带头人方阵,以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显然,这需要持续营造富有归属感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加强学科发展所需的院系/教研室的文化建设,消除浮躁情绪发酵的相关基础,建构学科发展的历史坐标系。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