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建设和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承前启后的一年。日前,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攻坚方案》,明确了下一阶段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攻坚总体方案和核心指标攻坚专项方案。为促进攻坚方案的实施,更好地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特邀各院系、各部门负责人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笔谈。
“双一流”建设攻坚系列报道一:对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
郭树勇
将政治学列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布局,着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上外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战略,落实外国语言文学与政治学等学科交融发展思路的重大举措。结合近年来上外政治学发展的实际,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人才培养与资政启民的关系。学科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人才培养,一流学科的首要标准就是培养一流人才。对于上外政治学而言,就是培养政治素养好、政治学知识全、有较好政治分析能力以及优良外语交往特别是多语种交往能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和优秀来华留学人才。上外政治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一流人才建设上,正在实施两项战略:一是积极协同卓越学院,重点在区域国别、国际组织和外交外事等方向培养一流本科人才;二是对接国家战略,努力在中国学(含中阿发展项目)、欧亚研究、拉美研究等项目改革培养模式、扩量国际化内涵,探索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一流学科的最大使命,须臾不可动摇。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一流学科的重中之重,其中资政启民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政治学在资政启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上外政治学根据校党委的要求,密切联系外语、新闻等兄弟学科,在重大形势判断、重要外交咨询、区域国别研究(中东、印巴、美国、非洲、东南亚等)、全球治理(G20、金砖、反恐)和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等向中央和地方贡献了许多优质报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智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本土性自觉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具政治性和民族性的学科之一,这种属性要求,政治学发展要有本土性自觉,把伟大的中国政治实践以知识和理论的形态高水平地总结出来、理论呈现并向外传播。近年来,上外政治学在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了中国学、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加强了中国学和人大制度人才培养,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理论突出中国学派研究。另一方面,政治学必须贯彻改革开放的国策,对标世界性一流大学和国际教育标准,加强国际化工作。多年来,上外政治学充分利用外国语大学的多语种优势与国际化资源,重点关注了学生国际交流、留学生教育、国际期刊出版、国际学术会议召开、国际引智等工作,师生频繁访问和留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乔治城大学、多伦多大学、伦敦政经、莫斯科大学等世界级名校,形成了政治学中外交流的风景线。
三是发挥师生自主积极性与搭建综合性学术交叉协作平台的关系。大学之要在于大师,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上外政治学比较注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尊重本人兴趣和独立空间,为每一位老师的科学研究量身定制交往平台,鼓励与本领域的一流学者联络,发表高质量的代表性成果。与此同时,由于学术相互依赖迅速发展,因此,在个人科研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建设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集体协作机制和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上外政治学顺应形势,建立了区域国别、全球治理、比较议会等多个协作机制。比如,刚刚成立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是上海市众多高校智库和研究中心的联络平台,由于其秘书处设在上外,从而赋予了上外政治学协作发展和团队建设以极大的发展机遇。
四是“求特色”与“入主流”的关系。外国语大学不是老牌综合性大学,资源有限,一流学科不能走大而全的路子,必须在求特色上下功夫,几十年来来中东研究、欧亚研究、欧盟研究等区域国别研究成绩斐然,为上外政治学实现了特色发展。然而,只有特色不求主流,只能有特色的政治学而不是一流政治学。近年来,上外在外交学、全球治理等领域持续耕,不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举办全国性理论研讨会,发行综合性CSSCI期刊,在理论界谋取一席之地,实现了入主流与求特色的平衡发展。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曙光学者;兼任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等。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