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改革——上外举办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分论坛

作者:教务处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1-03-31  

【编者按】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来,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是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要求,与上海市和全国高校共享改革经验,充分发挥领航示范作用,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20年启动了“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首期工作坊于717日举办,聚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第二期工作坊同时也是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组织开展的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分论坛之一,紧紧围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邀请在教学科研一线切实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专家学者代表,从不同角度展开研讨。

 

731日上午,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分论坛暨上外第二期“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工作坊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各本科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与主管教学副职,课程思政领航团队、领航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试点工作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兄弟高校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师逾300人通过在线形式参加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出席论坛。论坛由上外教务处副处长王会花主持。

 

赵鸣歧:关于外语院校专业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鸣歧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外语院校专业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从宏观架构和微观落实两个层面就外语院校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改革展开论述。他强调,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要想融合好,要使二者产生“化学反应”,切忌“物理焊接”,好的课程思政教育应是能让学生自然接受的,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的。他指出,外语类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担当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重任。因此,教师仅仅教授“听说读写译”的外语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推进外语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在于“两个协同”,一是内在协同,即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相互协同、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形成价值引领“同心圆”;二是外在协同,即打造外语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通力协作的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发挥二者所长,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政治意蕴、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中外观点的碰撞中感悟不同文化背后的话语思维与逻辑,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外语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形成“1+1>2”的育人合力。

 

程彤:非通用外语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结合初探

 

上外东方语学院程彤教授以“非通用外语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结合初探”为题,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入手,分享了他在非通用外语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他认为,无论是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还是西方长久以来“学以进德”的教育理论,都一致体现出知识传授和德行培养有机统一的教育观。他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不同的课程类型,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进行分类型的解读。程彤以《波斯语时政翻译与理论》课程为例,为外语教师教授翻译课程提供了教学设计思路:选取中国与伊朗的官方媒体时政文章作为教学素材,使在学生掌握汉波翻译的理论和技巧的同时,对两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远意义有更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内在合理性,从而树立“四个自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外波斯语专业师生主动参与抗“疫”——积极响应翻译需求,翻译制作《抗疫医疗汉波词汇表》,加入中伊防疫互助小组中的视频翻译校对组,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为助力伊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中国青年力量。这正是平日里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孕育出的喜人硕果。程彤说道:“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但要长着‘中国脸’,还要揣着‘中国心’,不但要爱祖国,还要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爱’”。

 

王岚:外语教学中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上外英语学院王岚教授作了题为“外语教学中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主题报告,从一个文化研究者的视角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学理分析。她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院校肩负着培养有中国情怀、会讲中国故事、能与世界沟通、有国际视野的爱国青年的使命。外语专业教学如何为提高中国的“巧实力”做出贡献,是外语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她指出,很多外语人常常拘泥于对“英音”或“美音”的模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往往忽略了比语音语调重要得多的部分——语言的价值观、思想性和规范性。在王岚看来,在对学生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性,要有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其次是创新性,要有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再次是逻辑性,表达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最后是才规范性,应用词达意、语法正确。她认为,在语料的选择上,既要依托教材适度展开,也要针对当下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在作业和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想或倾向,进行及时解释和引导。她在课后习题部分举了对比“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例子,以此引发学生对中美文化和价值取向差异的思考,鼓励学生以这两位中外“追梦人”为楷模,引领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谦逊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闯劲,以及胸怀国家放眼世界的眼光。

 

上外教务处处长姜智彬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德育才功能,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他回顾了上外自2014年以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作为全国最早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高校之一,上外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现已初步建构起“同心、同德、同频、同向、同进、同行”的外语院校特色思政体系,基本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全校所有专业全覆盖。他对上外课程思政“课程链”的理念进行了阐述:如果说课程是“点”,“课程链”是“线”,“课程体系”是“面”,那么课程思政体系就如同一个包罗万象、变化万千的“大魔方”。上外通过开展“课程链”建设工作,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教学手段革新、实践活动拓展等,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实现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是展现上海高校多年来课程思政好成果、好做法、好经验、好示范的绝佳平台。本期上海外国语大学分论坛共吸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参加,参会人数超过在线会议平台可容纳人数上限。

 

作为首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将继续扎实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建设:举办“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打造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课程链”、开展课程思政名师示范课教学活动、搭建多语种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编制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上外将不断思考和探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面向全国外语类院校和外语专业教师搭建更多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为外语教学传播中国声音提出上外方案、分享上外经验、贡献上外智慧。


浏览次数:162